首页 快讯 正文
新华社批新能源车企乱象

 2025-11-25    2321  

新华社批新能源车企乱象

“武侠风”命名、“拉踩式”营销、“几分钟破万”的注水订单——当这些套路从乘用车照搬到商用车,曾经以“可靠、耐用、朴实”著称的卡车、客车、工程机械,也开始患上浮夸病。

新华社近日点名批评的新能源车乱象,正在商用车行业复刻。发布会上不谈工况油耗、不公布全生命周期成本,却忙着把同行贬成“老古董”,仿佛不买自家产品就是“技术文盲”。当“内卷”从乘用车卷到商用车,这场浮夸洪流不仅让消费者雾里看花,更在悄悄侵蚀中国商用车多年积攒下的“实干”口碑。

●  商用车圈的“浮夸病”

商用车圈的“浮夸病”,在营销环节表现得尤为突出,其花样之多、影响之广,已形成一套扭曲的竞争范式。

1、拉踩式营销

拉踩式营销便是最刺眼的乱象之一。与乘用车聚焦个人消费体验不同,商用车用户本应更关注承载量、出勤率、维保成本等硬核指标,但部分车企为抢占流量,将发布会变成“吐槽大会”。

这种缺乏行业伦理的营销手段,看似短期博取了关注,实则破坏了行业信任生态,让企业陷入“比烂”的恶性循环——与其潜心优化产品,不如花心思挖掘竞品短板。

2、技术命名更具迷惑性

技术命名的“武侠化”与“神秘化”,则让商用车用户陷入认知困境。乘用车的“凌波微步”电驱系统尚属消费端的概念游戏,而商用车领域的技术包装更具迷惑性。

什么“东方智慧与机械工程的融合”、“航天级解决方案”等等,刻意回避核心原理。

对于以运输为生计的卡车司机和物流企业而言,这些华而不实的命名毫无意义——他们需要的是“百公里油耗XX升”“刹车片寿命XX万公里”这样清晰直白的信息,而非武侠小说式的想象。

这种“语言腐败”不仅干扰用户决策,更在行业内形成“命名比技术重要”的错误导向。

新华社批新能源车企乱象

3、“订单注水”

数据浮夸则为商用车行业的发展埋下隐性风险。

借鉴乘用车“几分钟破万”的营销套路,部分商用车企业开始在订单数据上做文章。

什么“上市1小时订单破X000辆”,但所谓“订单”多为无需付定金的“意向单”,甚至存在员工刷单充数的情况。

商用车作为生产资料,其订单本应与物流需求、工程进度紧密挂钩,这种虚假数据不仅误导投资者,更让上游零部件供应商陷入产能误判。有零部件厂商透露,曾因某车企夸大的订单数据扩大生产线,最终导致库存积压,资金链险些断裂。

正如新华社所指出的,“订单注水”形成的灰色产业链,正在透支整个行业的未来。

●  复杂的现实诱因

商用车行业浮夸风的蔓延,有着复杂的现实诱因。

从行业背景看,新能源转型带来的技术迭代期,为概念炒作提供了空间。与燃油商用车时代技术迭代稳定不同,新能源商用车的电池、电控等技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,普通用户难以精准判断技术优劣,这让部分企业得以通过包装混淆视听。

从市场竞争看,近年来商用车市场增速放缓,存量竞争下的企业急于寻找突破口,营销噱头成为低成本的“流量密码”。

新华社批新能源车企乱象

从资本逻辑看,部分新势力商用车企业更依赖资本市场融资,亮眼的营销数据和“高大上”的技术概念,成为吸引投资的重要筹码,这种“重资本市场表现轻市场实际需求”的导向,进一步加剧了浮夸之风。

相较于乘用车,商用车领域的浮夸营销危害更为深远。

1、劣币驱逐良币,技术投入被边缘化

商用车平均研发周期3—4年,一款全新重卡平台需投入50亿元以上。若靠“嘴炮”就能收割订单,谁还愿意深耕底层技术?

结果是:真正钻研氢气喷射阀、高效SCR、域控制器的企业曝光度不足,而热衷“造词”的品牌却占据流量高地,导致研发资源错配。

2、用户决策信息失真

卡车、客车是生产资料,一辆6×4牵引车年行驶30万公里,油耗每升高1L/100km,一年就让车主多支出2万元燃油。浮夸命名使用户无法横向比较关键参数,只能回归“熟人介绍”“关系订单”,市场透明度骤降,交易费用与试错成本大幅抬升。

3、透支“中国制造”口碑,影响出海

中国重卡出口量已连续三年全球第一,东南亚、中东、拉美用户对中国品牌的印象是“皮实、便宜、售后快”。如果“武侠话术”持续输出,海外运营商看不懂那些武侠命名到底对应何种工况,又发现实测续航与宣传差距巨大,势必将削弱国家品牌资产。

●  要彻底刹住浮夸风

值得警惕的是,商用车行业的浮夸之风已引发监管部门的关注,整治行动正在推进。

新华社批新能源车企乱象

2025年9月,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启动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,将商用车领域的夸大宣传、恶意诋毁等行为纳入重点打击范围。

重点整治问题主要包括:

一是非法牟利问题。

二是夸大和虚假宣传问题。

三是恶意诋毁攻击问题。

但要彻底刹住浮夸风,还需构建“监管+行业+市场”的三重约束机制。

商用车企业应摒弃“零和博弈”思维,组建行业自律联盟,共同抵制拉踩营销、数据造假等行为;行业协会可设立“诚信营销奖”,对专注技术研发、坚持真实宣传的企业给予表彰,形成正向激励。

商用车的竞争,终究是可靠性与经济性的竞争。

企业应将资源聚焦于核心技术突破,比如提升电池能量密度、优化电控系统效率、降低维保成本等,这些才是赢得用户信任的根本。

媒体也应发挥监督作用,曝光浮夸营销案例,解读真实技术参数,为用户提供专业参考。

●  编后语

从“中国制造”到“中国智造”,商用车行业的转型之路需要实打实的技术支撑,而非虚无缥缈的营销泡沫。新华社的批评为行业敲响了警钟:“浮夸”赢不来真口碑,“巧嘴”说不出硬实力。商用车承载着物流畅通的使命,关系着万千家庭的生计,其发展容不得半点虚假。

让“武侠风”留在小说里,让“拉踩术”留在娱乐圈,把公路、港口、矿山的运营数据还给真实,中国商用车才能在全球高端运力竞争中继续昂首。

当所有企业都能沉下心来搞研发,用真实数据说话,用可靠品质立足,中国商用车才能真正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,在全球赛道上行稳致远。

  •  标签:  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toptruck.cn/post/1352.html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http://www.toptruck.cn/ 为 “商用车头条” 唯一官方服务平台,请勿相信其他任何渠道。